【书香BETVLCTOR伟德在线登录平台】“经典领航•哲思中南”读书训练营优秀作品㉝

发布者:汤彪发布时间:2023-05-21

   “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精读一本经典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员工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BETVLCTOR伟德在线登录平台团委、员工会联合倍阅·BETVLCTOR伟德在线登录平台店承办。训练营于2022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员工中选拔了40余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10期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宋朝名仕的传世佳作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9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本期要展示的是PPE2101王金娜带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转眼间,“经典领航,哲思中南”读书会活动就要落下帷幕。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熏陶,我想我对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我眼中,不再是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塑造的那个单薄形象,而是更为立体,有血有肉的形象,同时也感悟到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及人在历史长河与家国命运中如一叶之扁舟的浮浮沉沉的人生。

范仲淹,一个出生在谷底却爬上了山顶的男人。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我就很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王老师对范仲淹生平的讲述,我想,可能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递伞。范仲淹的一生过得并不顺遂,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来他离家求学。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虽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但他始终不改初心,鞠躬尽瘁。用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精神,力挽大宋王朝的帝国雄风;用为国家、民族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精神,唤醒士大夫的人格气节。

欧阳修的一生,是世俗的一生,然而,终其一生,他不是一个庸俗的人。他世俗因为他没有很好的出生:自幼丧父,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妹妹长大,留下“欧母画荻”的典故,他一生大多数时光被贫穷折磨,死了两任妻子、天折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他世俗因为他有俗人的毛病:他不是不犯错的神,他有“偷情外甥女”、“爬灰儿媳妇”的绯闻,也是司马光、晏殊瞧不起的留恋“烟花酒巷”给女妓写歌词的浪荡词人。他世俗因为他想要成功:他想要成功也曾放下脸面请人推荐,做他人的榜下贤婿。这就像极了我们,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却想获得成功,还夹杂很多缺点。但是,世俗的他却上位了,成了公认的圣贤。成才成功是一个穿越漫长时光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

王安石,他有神宗笃定的信任和支持,他有偌大的王朝去施展他的才华与抱负,可终是生不逢时。他的满腔热血,他的无所畏惧,他的才华,他的智慧,终是抵不过北宋根基已朽的事实。他心怀大爱,他为国为民。但奈何,他始终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不听谏言,不听劝告,目中无人。他与满朝群臣针锋相对,却又对奸妄小人信任有加。他满身的才华,他坚定的抱负,输给了他自己的清高自负,输给了那个注定落败的时代。野史中记载,有人曾在江宁的乡间,看见垂垂老矣的王安石骑着一匹老马,晃晃悠悠,独自远去。王安石啊,那时的你,在想些什么呢?

苏轼的一生是成也诗词,败也诗词。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同时又得欧阳修等名人赏识,一时间名声大噪,风光无限。然而苏母去世,他只得回乡守孝。期满才回到京城,刚做了几年官,其父苏洵又故去,又回乡守孝三年。待重回到京城,形势已发生了变化,王安石推行新法,如果苏轼懂得审时度势,前途估计不可限量,奈何他整天动不动就《上神宗书》、《再上神宗书》来打小报告,最后苏轼被调去杭州、密州等地。元丰二年,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例行公事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所知,新党人士开始了从苏轼诗词里挑刺的工作,导致苏轼被逮捕,押往京师,这就是“乌台诗案”。在众多名人上书求情以及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后颁布“本朝以谏言犯事者无罪”的政治背景下,他捡回了一条小命。他也因王安石在此事中为自己求情,而和其一笑泯恩仇。司马光上台后,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新政,而苏轼认为新政中的免役法尤其出色,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苏轼便两面都不讨好,被再次外放。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起伏波澜不断,但他在每一次被重新启用之后都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惊喜,在每一次被贬之后也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沉痛,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为何古代的文章、诗词和绘画等作品能够成为经典流传下来?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我们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它们可以当作一个问题。

历史无法重演,我们要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只能从历史记载和主人公的作品集去了解。而了解作者的作品,又是一个与作者共情的过程。文章、诗词等的诞生,就是人类中最敏感、最多情的那部分成员,先把所有的悲哀喜乐都经历过一遍,把他们千疮百孔的心灵展示给你看。然后当你再经历那一切的时候,就会觉得不那么孤独。你看着月亮感到孤寂的时候,会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后便消解了一些孤独了。你漂泊在外,走在清冷的道路上,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便可能减少了一丝惆怅。你辞别好朋友,忽然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获得了一些慰藉了。是啊,我经历的这些,原来他们都经历过,在人类之中,在时光的长河里,我并不只是一个人。而通过不同历史时间段的不同的人一遍遍反复咀嚼、品味,留下来的就成了经典。而成为了经典的它们,又能继续为下一代人提供慰藉,如黑暗路上的火炬,经久不衰,为无数过路人提供光明。

       那作为当代老员工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呢?今天,我们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不是让我们掉进故纸堆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让我们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目光重新审视这些作品,把它们放到文学史、文化史的坐标轴上。罗翔老师说:“我们为什么要花功夫去读经典?我想读经典最重要的目的是训练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是需要被训练的,我们要通过经典跟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心灵来进行对话,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包括我,我们是非常浅薄的,我们了解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我们比200年前300年前的人懂了太多东西,但是我们很多的东西,都了解的太过于肤浅,人类是一个观念的产物,我们所有人类的观念都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踏着走来的,所以我们要去阅读经典,我们希望跟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来训练我们的思维。我想阅读经典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追本溯源,去追寻构成我们思考的源词汇,它们最初的含义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往前追,我们要顺着人类知识的台阶往上爬。”所以,研读传统经典文本,不仅要读语言、懂审美,更要在研读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完善自我、获得民族自豪感。